方策·基正 方策·基正
联系我们
理论方法-8
返回
企业“智慧企业、智能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全维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的诞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对物资世界不断认知和改造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企业管理也体现着这一规律的本质,紧跟着计算机的诞生、应用与发展,人们以产品结构(BOM)为基础,从简单物料需求计划(MRP)核算入手,历经30多年的制造资源计划(MRPII)的实践,向企业资源计划(ERP)一路走来,无不验证着人们对新思想、新方法的积极探索。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性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和个性消费时代,市场竞争日愈激烈,企业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的柔性方向发展,随之组织方法和管理内容更加多元与复杂,人们对企业的驾驭与控制越来越困难,面对现状,人们更想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方法的突破。

  综观世界,“计算机辅助管理”发展史是诞生这一思想与方法的欧美国家领先,但是,由于计算机在上个世纪长期缓慢进步,限制了人们对它的应用,在企业管理辅助应用上一直是停留于简单点、线运算上。直到进入2000年后,人类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才在慢长的时间积累下,有了一个质的突破,也正是这个时间点的突破,使得全世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下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至今日,计算机技术已不再限制和禁锢人类的思维,使人的思想更加解放,在面对企业管理一切复杂性问题使时,人们更加想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解决。

  在计算机辅助管理应用技术研究上,企业到低如何进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再是上个世纪的MRPII或ERP管理思想的“点与线”的应用阶段,不用再去考虑计算机运算和网络信息传输的速度问题,而是能尽情地发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替代人们的脑力劳动,由过去的“点与线”向“点、线、面、维”的全维集成应用。企业的管理活动,无论是单体的事项,还是整体的事务;无论是个体员工的作业,还是综合管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全维活动体”,即,在什么时间,用什么人用什么设备,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资源和多少量,达到什么目标等等管理职能问题,这些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虚拟”实现,当然这必须首先建立在正确的方法和走出传统思维,其次还要有一个漫长的技术积累与突破。

  企业管理的“全维仿真虚拟”,是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是必须建立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的,但方法也必须是能充分体现管理职能的“资源、计划、组织、执行、控制、协调”六要素。在2000年前的由于受到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严重制约,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处理管理信息数据时,不会考虑管理职能要素的复杂运算,更多的站在计算机负荷承载及运算速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基本都采用“结果或半结果式”的简单管理数据来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某个事务的宏观性把控,硬件的使用也是极少数计算机局部连网应用。

  在计算机辅助管理上,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管理软件供应商的研发人员绝大多数是计算机技术专业出生,对企业管理思想与方法无法从本质上真正认识,导致了整个业界重技术空虚概念炒作、轻管理实践应用的普遍局面,使管理软件应用严重失缺了专业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内容,多数是互相模仿、或合作并购的简单系统“点、线”集成,技术参差不齐。实质上,企业管理始终没有摆脱了以“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助”的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

  由于以上原因,迄今为止,管理软件开发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实际专业化管理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犹如一张零星残缺的皮,见图-1,始终是软件应用与实际管理双轨行,无法整体摆脱传统的人工纸质信息管理思想与方法。我们再透过以上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结论是:一是计算机技术与人类思维是在博弈中发展;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方法论出了问题。

  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方法论,过多依赖了在计算机技术极不成熟时代下形成的MRPII、ERP管理思想,使得管理软件不便过多考虑事务信息内容的集成,强调的是事务主体概念信息和主体流程管理方法。在这种方法论下形成的企业信息化,其管理软件根本就无法体现企业客观的现实本质状态——专业化职能分工协作和管理本质的六要素。

  既然人类世界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作为替代人脑计算与信息处理手段与目标,那如何才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思想与目标呢?管理软件怎样才能不会因应用功能与方法缺乏而不断升级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又在哪里呢?


23c-1.jpg

  时至今日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其概念与应用已不再约束和限制人们的思维,使人类社会空前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方法论也必将走出传统,彻底革新。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上,我们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找到了彻底解决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那就是把人类的科学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合二为一,在管理方法上,实现企业“全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下的“全维职能柔性、仿真虚拟、精益智能数字化”管理;在计算机技术上实现“企业全维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2000年提出了“仿真虚拟精益化”管理,实现了人力、物资采购、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备、生产等专业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集成。2002年在原有基础信息集成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管理,完成了生产任务下的物料需求、生产作业、工艺路线、设备使用、人力使用、时间使用等资源计划的自动核算与集成应用,实现了计划、作业、库存滚动信息对冲管理,工序作业技术参数管理与自动识别应用集成,产品图纸设计、产品结构、产品工艺流程的自动集成和图纸使用无纸化管理,员工作业记件效益工资自动核算集成等200多项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我们提出“全维仿真虚拟精益数字化”管理,在原有基础上向一能多人和一人多能使用的管理方向集成发展,开放了系统用户授权管理,实现了1000多个数据库表的系统集成,引导企业向“全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向发展。 

  2006年提出“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管理基础化”明确了企业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工作方向与目标,围绕着企业“生产、物资供应、市场营销和财务处理”管理,对应中国国企管理结构,在原有的集成平台上完成了18个专业职能体系和30多类产品生产管控体系、共计800多项专业管理系统集成的信息化架构和实现技术方法的理论设计。

  2007——2008年提出了“企业全维职能、仿真虚拟、精益智能数字化”管理思想,并在此管理思想指导下,积极拉动管理信息技术向“企业全维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集成,实现了15个专业职能体系和14类产品生产管控体系、共计500多项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2009年,继续深化29个管理体系的专业精细智能化管理,完成了“企业全维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科学技术创新查新、集成系统整体测试、专家论证等一系列国家成果验收工作。

  截止2010年,我们在管理结构分析、管理基础工作内容、管理方法、技术分析文档上完成了2600多万字与4300多个图解的编写工作。在技术上完成亿行程序代码、20000多个内外数据库表、数十万个公共函数、16类近百个控件、3000多个通用专业化管理系统的编写工作,横向实现了企业32个管理体系600多项专业管理系统的集成,纵向实现了3000多项专业基础工作岗位操作平台和20000多个管理基础工作内容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完全实现了管理软件与实际管理合二为一的同步应用,使管理信息化理论与技术回归了对基础管理工作研究与方法的实现,更加规范了企业各项基础工作的专业化科学管理,理顺了各项事务工作流程与作业方法,实现了人类百年科学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大融合的集成应用,使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科学认识企业、认识软件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首先要从科学认识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结构开始,认识企业经营方式就是识别企业组织模式和确定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方法;认识企业管理结构就是识别企业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的划分。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企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方法,就无法宏观把握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微观的理清各项专业化基础管理工作内容与信息化方法。

  在认识企业的同时,也要认识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只有充分认识了企业结构和企业信息化软件,信息化才能超越企业现状。否则,信息化是被动的信息化,痛苦的信息化。

  认识企业管理结构就是识别企业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的划分,是决定你对企业专业化职能分工、以及工作流程的专业化管理程度的认知,否则就无法清晰理顺微观的各项专业化基础管理工作内容与信息化方法。中国国有企业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对应国家法规基础下不断深入研究完善的管理职能,其不但具备权限责任职责,而且具有专业化管理的符合法规职责,企业会制定严密制度进行严控执行,不是一个不顾合规性要求的管理软件所能撼动的。很难相信一群对中国企业不甚理解的人,拿着一个通用管理软件就去企业推动信息化建设不会失败的可能,但当今的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就是这样的现状,这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应用少功能、多蹩脚;少集成、多孤岛;少用户、多疑惑;少成功、多失败的真正原因。

  那我们如何认识企业经营方式呢?

  企业经营方式取决于市场需求方式和企业生产规模,在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时代,企业一定是按年度或季月度计划,依照生产能力面向库存生产作业,这也正是上个世纪70年代MRPII管理思想及软件形成的依据与方法。在商品种类繁多、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的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企业走向了面向客户的“多品种、多规格、变批量、快捷化”生产方式,这也正是前几年国外软件没有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原因之一。另外,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绝大部分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链工业企业,产业链中的绝大部分产品,根本不是MRPII或ERP当中以BOM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还有许多企业生产成本不是主要或根本不体现在原材料使用上,以BOM为基础的物流管理ERP软件就更显得无所适从,许多企业在花费了巨资推动ERP后,结果就是一个财务电算化,财务结算与报表在自然月结束后的十多日才能完成,数据还无法保证完全正确。

  我们又如何认识企业管理结构呢?

  认识企业管理结构就必须从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入手进行研究,因为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结构组成的基本元素。管理基础工作从概念分为共性化管理基础工作和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化管理基础工作是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建设的共性原则,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是共性化管理基础工作具体表现。

按共性化原则划分是六项基础工作,即,企业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和教育培训工作。但以共性化原则划分是无法明晰企业真正的管理基础工作内容的,其只能是各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的原理与方向,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应遵循共性化管理原则来建立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只有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起来,企业的日常运营及管理才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方法与意义。见图-2


23c-2.jpg23c-2.jpg

  那一个企业到底有多少项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研究的工作内容,我们采用专业管理结构分析方法来透析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即企业专业化管理职能如何划分?在同一专业化管理职能下企业又是如何进行分工作业的?通常中国企业管理职能划分,都会按国际惯例的公司组织方法,在国家行业职能法规原则下进行大的职能分工,然后再在大的职能分工下进行细化专业职责。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会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社会保障法》等相关国家规定对应自身企业建立与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并不断细化强化专业管理工作内容,使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管理职能再细分为企业组织管理、人力规划管理、招聘管理、合同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考勤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综合评议管理、员工调动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工资管理、员工福利管理等近20个专业化基础管理职能。每个基础专业化职能再进一步细分工作步骤与内容,比如,招聘管理职能下的员工岗位专业定员与人力需求计划、人事招聘申请、人事招聘计划、人事招聘工作安排、招聘考试、面试、建表、聘用意向、招聘统计与分析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管理的专业化。

  企业在建立伊始,就必须确定内部职能职责分工,经营规模小时,可以进行非系统、非专业的一人多能化管理,但经营规模大时,企业就必须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分工管理,以规避事务工作流程中职务的不相容性,减少管控漏洞。所以,中国国有企业的每项事务都在国家各级政府的专业管理职能部委要求下,根据法律法规大力推动着企业专业现代化管理建设。

  中国国有企业职能部门基本都是按同一专业属性进行划分,通常分为:行政后勤、人力劳资、党团工会、保卫消防、审计监督、财务资金、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开发、计划调度、专业生产制造、设备、质量检测、动力能源、计量作业、技术工程、房产物业、车辆运输等20多项,其中“专业生产制造”职能一般会根据产业链过程的产品生产特性分为若干个制造分厂或部门。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管理结构和分析职能跨度,我们称以上职能为“一级管理职能”,在实际管理中,“一级管理职能”名称只是专业跨度名称,是不具备实际意义和专业化明细项目的。研究管理结构就必须向下分解,通过分解,你就会清晰地看到企业“一级管理职能”下的10—30个不等的事务专项管理职能,我们称其为“二级管理职能”,“二级管理职能”的划分才具备了管理的专业意义和实操性,一个大型国有企业通常都会具备600—1000项“二级管理职能” 见图-2

  “二级管理职能”的划分,清晰了专业管理事务的分类结构,但并没有理清分类事务组成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点的工作与管理内容和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再次在“二级管理职能”内向下细分组成事务的工作事项,这些事项就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元素和基础工作,一个“二级管理职能”包含的基础工作事项,是因客观事务不同而异的,大的事务可由上百项内容组成,小的事务可能只有十多项。但不管怎样,这些最基本的事项内容都是会像人体组成的细胞一样对企业非常重要,都是企业长久发展缓慢积累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具体的基本工作内容支撑着企业日常正常运行一切管理活动。

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企业统一业务内容分工及不断深入实践研究建立起来的管理方法,每项专业化基础工作都有其组成内容结构及运行规则和标准,内容构件又有其形成的时间、界定范围及内容元素。管理好企业,就必须做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就必须把基础工作深入研究,朝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人们倡导的精益、精细、精确化管理就是专业化管理的体现。

  在完成企业最小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分析后,我们必须再根据统一管理内容原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类分析,你会发现,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有许许多多工作内容是重叠和反复的,在反复重叠的工作中应该执行的统一制度或标准得不到贯彻,工作分类与定额也较为杂乱,工作统计数据结构交叉重复严重,成本核算公摊分摊项目较多,责任界定模糊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出错几率大,这就是传统人工管理方式下信息工作中的不可避免缺陷。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信息化的过程理清了企业基本工作事项,使管理职能更加专业化,企业制度与标准执行唯一化,管理流程管道顺畅化,从而改变传统人工管理与作业信息工作的管理与传递方法,杜绝人为错误,提高工作与管理效率。



三、管理结构与业务的多元复杂性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因与目标



  只有认识企业,才能超越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由管理理论思想与方法向管理技术方向超越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创新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过程。在我们充分认识了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结构后,才知道企业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方向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企业信息化方向与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帮助企业理清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和阶段性工作任务。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因

  信息工作从来就是企业客观存在的共性化基础工作之一,它是企业赖依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工作,离开了信息工作,管理无从谈起,企业就掉入黑暗。

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未诞生和不发达时期,人们是靠人工纸质方法处理与传递信息,随着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和物资生活的需求多向,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快速发展,同时人们又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和推动着更高的需求。现代社会,企业经营活动已完全走出以卖方市场为主面向库存计划的单一产品生产形式,向买方市场的“客户化、多品种、少批量、快捷话”的订单生产方式方向发展,企业涉及事务、事项愈来愈多,随之管理基础性工作急剧增多,也越来越复杂,其对应的信息结构也朝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每日面对成千上万项工作形成的数万乃至数十万工作信息的处理,传统的人工纸质信息处理方法已力不从心,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各项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为了摆脱这种落后信息处理方法,人们积极探索着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处理管理信息工作,通过几十多年的实践,由简单的点到线、线到面、面到复杂的多维、再到更复杂的全维度企业管理信息处理。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快速信息数据处理与传递方式代替原有传统的人工纸质信息数据处理与传递方法的过程,是一项涉及企业所有专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工程,是在计算机网络状态下对管理思想与方法的重新研究与应用。 

  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多元业务管理需求信息工作计算机网络化的结果,在当今社会,企业能否快速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就取决于企业信息工作的处理手段,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由传统人工方法向计算机网络化处理方向转变。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管理基础工作的快速信息处理与传递,从而达到科学规范、提高经营效率的现代化管理的目的。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广泛集成程度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衡量标准。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宏观目标

  我们所讲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就是企业全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信息化,即实现企业专业职能“基础工作信息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的专业化计算机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实现由传统人工管理方法向计算机网络管理方法转变,取消传统人工作业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各项管理业务自动资源分类、自动资源成组、自动资源计划编排、自动完成资源工作流程计划、自动提示工作任务、自动控制作业任务执行、自动控制工作流程方向、自动对标判别工作实际的劣与优、自动分级按类统计员工工作效能,以减少与降低资源能耗成本,提高各项专业管理职能工作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科学规范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见图3

   3、企业管理信息化微观目标

  首先,信息化系统软件使用对象要确定目标,这极为重要,关系到信息化系统架构的方向与方法。

  如果信息化系统只是确定管理者使用,软件系统数据一定是不会考虑过程细节的,目前市场上的管理软件(包括ERP)绝大多数是属此类方法,是针对管理者使用开发的,所以数据的来源基本是“结果式或半结果式”,数据信息显现形式就是管理基础工作内容和事务过程信息严重失缺。这是面向管理者需求开发的软件,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基础数据管理的不专业、不科学,严重影响了事务结果的返源追溯,管理监督与控制效果基本无法显现。这也是传统的狭隘管理思想导致,什么“要结果、不要过程”,“ERP是高素质人才使用系统,不能人人使用”,“进入ERP系统是垃圾数据,出来的是垃圾报表”“ERP是为管理者服务的”等等,生产一线员工被“ERP的职业质素”一词给划了出去,此类管理软件是永远无法承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内容信息的,其结果就是不断升级或推倒重来,给企业带来的是无尽资金投入和应用蹩脚。

  我们倡导的企业信息化是“全员参与,人人使用”的“全维计算机网络化”下的“全维职能柔性、仿真虚拟、精益智能数字化管理”,把一线作业岗位工作内容全面计算机系统管理化,员工的所有工作记录都在计算机系统内完成,系统根据各项事务流程渠道自动分类、归集、对标分析、判别与决策,各级管理者只是计划指令、工作过程与结果的监督阅览与审核审批工作者。这就是企业“基础工作信息管理专业电子化、事务过程信息管理电子渠道化、经营结果信息管理电子智能化”,“数据无垃圾,科目结构清、报表数据准,决策能智能”下的 “全维职能、专业精益、信息一体、面向客户、流程顺畅、实时驱动、作业精确、管控严谨、协作无间、绩效卓越”

23c-3.jpg

  通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是“产供销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从直观的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为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等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但实际上,能够全面体现“产供销与财务管理”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必是企业全面管理职能的体现,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靠人专业分工操作设备在技术标准指导和监控下使用各种配套能源来完成的,所以要想彻底实现“产供销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必先从企业组织、人力、设备、工艺、质量、计量等基础管理专业职能工作信息一体化入手,否则,就是实现了“产供销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必是一个非专业化管理的僵化结构,所形成管理形式也必是“粗旷的结果式数据汇总”,对管理支持作用有限,实际业务还需要大量依靠人工脑力与手工纸质信息方法完成。

那么管理信息化工作具体实现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①建立企业各级专业化员工岗位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员工工作内容自动集成,替代传统人工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的信息处理方法。 

  ②建立企业各级专业管理职能的标准执行信息系统,替代企业各级部门人工组织资源计划的计算与编制方法,通过各级专业管理职能的标准执行信息系统自动判别各级员工日常工作的正确与错误。

  ③统一按专业管理职能(或跨部门)集成企业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包括组织、人事、行政、安全、党务、审计与监督、商务合同、技术标准、产品设计方法、产品图纸与结构数据、生产工序工艺标准与工艺路线、设备管理、物资供应、市场营销、生产计划与执行方法、作业工艺记录与控制方法,质检标准与计划、能源使用与计量方法、技改工程、统计标准与方法、固定资产、成本方法、财务科目、账务处理方法、资金运营、预算与控制等等600多项专业化智能控制管理系统,以实现专业化职能精细精确智能化管理,减少与杜绝管理盲区,提高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专业化管理水平。

  ④ 取消企业传统人工分级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等信息处理方法的职能工作,实现企业各级专业职能部门基础工作的“资源、组织、计划、执行、控制与协调”的自动智能精益实时化管理。

  通过以上信息化四大具体目标的落实,见图-4,实现企业专业基础管理工作信息化一体集成。见图-2

23c-4.jpg

  4、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目标

  状态下和严重失缺信息的非系统、不专业的管理本质问题,实现“全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下的“全维职能柔性、仿真虚拟、精益智能数字化管理”。(见图3)

  广泛研发并建立以通用事项管理模块、控件以及函数支持引擎为基本单位的计算机程序资源库,为快速开发实现企业专项管理信息化管理集成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平台,以减少数据表库与计算机代码程序的重复开发工作,进而快速实现企业专业化管理系统的组合与信息一体化集成与应用(见图5)。

23c-5.jpg

  实现用户不受限制及管理职能授权内容全面可视化、一能多人与一人多能化。见图-6

23c-6.jpg

  实现服务器群集数据库环型运行的分步式计算管理,见图-7;实现历史数据库存储数据与活动数据库数据交叉调集的平滑使用,见图-8;实现终端用户多系统使用和多用户使用系统共享连接,以减少数据库与服务器资源占用,以解决在“全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不限用户使用系统的并发性操作环境下的系统运行缓慢的世界性难题。

23c-7.jpg

23c-8.jpg

  实现产品工艺流程渠道化,实现流程中各工序工作点在专业化技术工艺与管理标准控制下的能快速、准确、处理“资源、计划、组织、执行、控制与协调”的智能管理操作平台,进而实现自动判别作业对错、自动作业统计与分类、自动实时对冲计划与作业工作量和形成新的作业计划、自动业务流向等智能管理。实现事务工作流程渠道化,实现流程中各个工作点在管理标准、制度与方法控制下的自动资源引用、自动业务分类及归集、自动判别工作对错、自动业务流向等智能管理;实现所有事务工作流程审核审批工作无间隙一体化单一操作页面集成管理;实现员工综合工作平台无间隙集成,不同专业业务集中管控,逾越“数据鸿沟”。

  实现所有专业化职能工作与管理信息数据分类结构清晰,数据归集自动、计算自动、逻辑客观、作业合标、流向自动、采集自动、操作简单、把控精准。

实现多层先进技术保障,系统运行稳妥安全,见图-9。

23c-9.jpg



四、科学的技术方法论是指导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核心与关键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认识与目标,就必须寻找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实现,方法是正确实现目标的指导核心。

  1、信息化系统结构层次分析与基本定律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把企业“二级职能管理”以下的专业事项工作流程及工作点的基础工作方法与内容全面信息化,再通过公共信息资源引用创建事务岗位操作平台和工作流程固化渠道,形成成百上千个独立而又关联的“专业管理系统”,为企业各级员工提供日常工作记录与管理集成平台,使企业日常各项事务活动完全依附于所属专业系统上,形成各种信息快速运算与传递的企业神经网络。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为了区分系统结构,我们把企业的职能管理结构层次对应地称为 “一级管理体系”(简称“某某管理体系”),“二级专业管理系统”(简称“某某管理系统”),二级专业管理职能下盖含的工作事项、具体工作内容,以及使用资源、组织、执行与控制的具体操作内容等等基础管理工作,用信息技术方法固化为工作岗位操作应用软件,实现所有工作岗位工作与管理信息化,我们把这些基础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称为“岗位工作操作平台”。

  我们在企业长达20多年的管理基础工作研究中,得出许多定律。其中:

  定律一,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运行的,企业所有专业化的管理基础工作的建立是保障企业运营管控的基础与法则。

  定律二,任何企业在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上,只要正确反映事物客观规律(即科学管理)就会长期保持相对固定不变,也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基础工作具体内容,才具备其专业性,企业日常运营活动才能稳定而有规律,否则企业无从管理与控制。

  定律三,企业任何流程都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职能基础上的,流程是制度决定的,其反映着流程过程职位不相容性,改变流程必须先改变制度,改变制度必先研究流程职位不相容性,否则,制度会执行无效和不符合国家法规。

  定律四,企业员工职位级别与工作内容及数量成反比,难度成正比,职级越低工作内容越单一而固定,职级越高工作内容越多层多向复杂。见图-10


23c-10.jpg

  根据以上结论,企业就可利用计算机技术仿真虚拟实现管理基础工作信息系统(即“岗位工作操作平台”),再通过相关基础工作信息系统的有机组合集成,形成一个个“专业管理系统”,再由相同基础工作职能属性的专业管理系统组成“专业管理体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工作集群中,其“资源、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协调”必是一个完整、持续循环的人机交融系统,管理职能的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正是通过信息技术方法利用实物系统数学模型将所有事务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快速信息处理,达到规避错误与效率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正是要实现成千上万个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人机交融系统的信息化,来有形或无形地支撑企业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的快速运转。

  企业的所有“二级专业管理职能”一般都是以一主管理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的综合性事务,各专业部门根据管理协作与职责制度,分别对事务程序步骤中的某点或某段给予专业化作业或管理监控,事务流程也是在这里得到具体体现的,所以管理好每个事务流程也是体现着企业管理能力与水平。在传统人工管理信息处理方法中,每个步骤的工作信息是封闭,而且也是多有失缺的,当发生问题时,无法追溯,也难划分责任。尽管事务处理过程中具有多部门跨岗位的流程性,但事务的流程性是企业职能专业化管理的结果。见图-1

  2、现有管理思想与管理软件应用弊端状况的分析

  通过对企业经营方式与管理结构透彻分析,我们就会了解目前市场上各种管理思想、方法、概念的形成过程、目的与方法,在管理思想应用上都是企业面向客户价值,围绕着的最少成本投入、最高利润产出之经营目的,站在不同角度认识管理事务而已,但谁都无法摆脱管理的“资源、计划、组织、执行、控制、协调”本质属性,脱离不了专业分工协作基本规律。如

  ISO和TQC,是通过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转化的利润与客户价值目标。

  MRPII或ERP,是通过生产计划实现物料交易过程转化的利润与价值目标。

  EMS,是通过生产计划实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增值转化的利润与价值目标。

  CRM,是通过客户订单实现物料交易过程转化的利润与价值目标。

  PLM,是通过产品市场认知与交易批量周期过程实现的利润与价值目标。

  JIT,是通过客户需求拉动精益管理减少一切浪费转化为利润与价值目标。

  六西格码,是通过工作过程监督管理提高执行力转化为利润与价值目标

  流程管理思想通过客户价值动因,实现企业资源无间隙整合运作管理转化为利润与价值目标。等等,这些管理概念与方法基本都是在计算机系统软件上强调企业流程或项目管理事务过程的,并不是全职能专业化管理方法的体现,所以企业在应用某一个方法时,会感觉其失缺的内容很多,不符合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实际。当你再应用另一个软件来弥补现有失缺内容时,你又会发现两个软件管理内容重叠了很多,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流程,而且仍有管理内容失缺,这也是市场上所有管理软件不断被企业非系统的管理需求拉着鼻子走和升级、而非专业化管理的原因。正是此原因,绝大多数企业在应用管理软件时,在数据库建表与使用上,内外表量都在300个以下,受限用户数量在100个以下,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普及,信息化应用仍停留于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管理时代。

  目前,市场上到处都流行着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思想方法,许多人认为以职能分工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形式日趋僵化与落后,转向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性组织模式。其实,一是没理解造成以职能分工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形式日趋僵化与落后真正原因是信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 二是没有真正理解以职能分工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形式和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性组织模式的要义与业务形式,项目流程性组织模式是适用于速战速决的单体业务形式,其组织不具有专业化分工研究特性和保持长久性,专业化作业是取之于社会或大组织分工。职能分工组织形式是专业柔性化的适用于多体业务的管理方式,其组织必须具备专业化分工特性和保持长久性。换句话讲,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性组织模式是基于以职能分工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形式。

  现在市场上的管理软件也基本是跟着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思想方法走,放弃了以专业职能分工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形式,导致了对专业化基础工作管理内容的严重失缺,有些软件虽然能正常运行,但都是建立在企业保有的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的分工之上,脱离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的分工行为,连概念都是无从谈起。这里所言的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分工并非指的是管理软件内架构了管理基础工作的分工,而是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基础工作分工。

  管理软件只注重事务项目与流程管理方法的引用,对专业化基础工作管理内容的严重失缺,正是当今市场上所有管理软件的通病。所以企业各级领导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追风与好大喜功,要认真做好支撑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专业基础工作才是管理的本质,使专业化职能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才能保证任何先进理念能在你这里实现,不要不顾专业化基础工作和专业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就被概念带着到处走,否则成本巨大,过程曲折,成功渺茫。

  在管理基础工作专业化建设方面,中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对管理方法研究与探索,以及对专业化基础管理工作内容与方法的确定是具有不可磨灭功勋,也正是这种基础,才奠定了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快速发展。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一直跟着国外跑,没有一个正确方法,希望能通过“企业全维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得到启示与借鉴。

  3、以专业职能分工“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为基础,建立“智能化控制管理信息系统”

  在对企业管理结构做了深刻研究,明确了企业信息化目标及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对目前市场上管理软件存在的形态结构与应用弊端进行了分析,我们在未来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时就要规避目前管理软件存在的问题,并能实现由“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管理状态走向“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人工辅助为次”的管理状态。

  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完成企业所有的专业化职能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即“专业管理系统”。 建立企业“专业管理系统”,就是实现“专业管理系统”所属的各项“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系统”即“岗位工作平台”。建设“专业化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系统”应立足于专业化基础工作的“资源、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协调”等基本管理职能的体现,即每项基础工作的可用资源是什么?资源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如何体现?工作的任务确定与计划方法怎样形成?工作任务的执行依据及技术要求如何直观有效?作业记录内容与方法如何确定?工作质量与资源使用监督控制方法是否自动智能判别?工作过程各级管理部门与现场作业资源的协作关系与方法可否周到及时?这些都是建立专业化基础工作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必须研究和尽量要实现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只能是某个工作内容低级统计功能系统,对管理支撑作用极为有限。

  我们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对企业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断积累与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任何企业“专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开发理论与方法——“智能化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见图11)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要企业“原生态”地全面仿真建立与现实资源信息虚拟管理信息系统,即组织结构、合同、人事、设备、产品、工艺、资金、会计科目、账薄与报表、市场与客户、物资名称、价格等等各项专业事务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与运行方法、执行技术标准、额定工作、计量工作、教育与培训工作和信息工作处理方法等公共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与统一的管理应用;

  其次,在一切事务工作与管理活动中建立与实现自动使用现实资源虚拟化后的基础信息资源和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在完全能体现管理职能本质情况下,完成与实现所有事务的自动归集、分类、核算、安排、执行等工作流程走向的信息化管理,这里管理职能本质指的是事务工作中所用资源下的“计划、组织、执行、协调、控制”管理信息与方法信息处理集成;

  其三,建立各项工作实际信息化操作平台,规范各级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对应现实工作按系统要求进行实时信息记录,自动判别工作质和量,自动统计与对冲作业计划,自动按工作流程向下一工序提交合格工作任务;

  其四,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归集、分类所有工作事务的实际工作与管理信息,自动横向与纵向对应相应管理与技术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形成智能决策。

在企业所有信息化工作中,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化集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最为复杂多极的,如果能尊崇科学系统方法,客观反映事务的本质规律,其实用性也最强的,应用层面、人数、职能也最广阔,其价值在各方面都能有良好的体现。

23c-11.jpg

  实现企业现实组织、人、物、财、技术等实物环境管理信息与计算机系统信息数据完全对等与匹配,才是企业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工作的方向与目的,只有按以上四步才能在宏观与微观上真正意义的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才能统一企业各项专业职能管理法则与标准,才能全面实现企业全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达到企业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基础工作信息的高度集成与极速信息处理,实现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

  以企业管理共性化基础工作原则与方法实现企业各个专业化工作集群的多维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专业化基础工作的智能化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专业化管理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先进性,它代表着管理理论方法向智能管理技术迈进,是企业管理水平与信息化工作的最高境界。



五、科学客观的过程方法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保障



  实现企业“全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管理,我们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24类工作内容、34个管理体系600-1000多个专业管理系统目标”,见图-12。事实上,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工程,其工作内容与事项高达数万个,所以必须理清总体思路,明细阶段工作计划,并在每个阶段性的工作中,采行交叉、并行的工作方法进行逐步推进,在推进工作中,还要不断修正工作计划。

23c-12.jpg


  1、计划制订阶段

  在确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和实现技术方法后,制订具体计划就成为了实现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没有计划,就无法确定战略方向,更无法进行管理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阶段是对企业经营方式与管理结构分析的调研与认识,通过对企业正确认识,就可明确信息化方向与方法,在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指导下  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系统化结构设计,通过科学的系统化结构设计,才能明确管理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在具体目标下制订工作计划才具有实操意义。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内容与方法,分为六类工作与目标,即

  ①完成对企业经营产品的生产方式的准确定位;

  ②完成对企业管理职能全结构专业化分析;

  ③组织培训信息化管理思想与方法,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管理思想;

  ④成立信息化项目领导小组和各专业化管理部门分级领导小组,确定成员;

  ⑤确定各专业化职能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盖含管理职能目标;

  ⑥制订各专业化职能管理部门信息化系统研发与实施总体时间计划。

  时间周期为3-6个月,此段时间看上去较为长久,但必须认真对待,关系到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方向、方法以及目标的正确性,是企业战略性工作,其决定着企业未来整体管理方法的走向,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当前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的工作内容,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企业信息化方向、方法与目标是什么,盲目跟着管理软件误导乱撞,造成互相抱怨与失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2、组织研发阶段

  组织研发是在具体目标与方法的计划下实现目标战略的行动开始与过程,主要工作内容是控制具体目标在科学方法与步骤下按时间计划进行开发,其中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的选定与应用。此阶段就是实现“企业全维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开发,实现企业基础资源、技术与管理标准的信息化系统应用,实现企业全维度的“资源仿真虚拟”管理,也可称为“数据初始阶段”,时间为6-9个月,四类工作,十八个管理体系600多项子目标,即

  ①对应职能管理部门的各个专业管理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并根据总体计划制订具体研发计划;

  ②按研发计划对应企业各专业管理职能与基础工作进行信息系统的研发实施(含18个体系目标);

  ③组织所有员工对信息系统进行理解与操作培训,并收集基础信息的失缺内容和简化操作方法建议;

  ④完成企业专业化管理职能基础工作技术标准与基础数据的信息初始化(含18个体系目标)。

  3、培训实施阶段

  培训实施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阶段,此阶段就是实现企业全面职能岗位人工纸质信息管理方式向电子信息化方式转变阶段,也可称为“经营管理仿真虚拟数字阶段”,时间为6-10个月,四类工作内容,十八个管理体系600多项子目标,即:

  ①制订并按计划组织系统使用与操作培训工作;

  ① 编写各个管理体系专业管理系统操作规程与说明;

  ② 编写适合与信息化管理的企业现代制度;

  ④实现企业所有专业化管理职能基础工作对应信息系统的操作与使用(600多项专业管理系统)。

  4、强化应用阶段

  强化应用是企业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平台上走向精细、精确、精益化的专业化管理方向,即“基础工作管理信息化、信息工作管理基础化”,通过“基础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实现各项事务“工作流程精确信息渠道化”,以简化人工作业流程,和避免工作过程错误,最终能在企业各个专业化职能中实现智能化管理。此阶段也可称为“价值精益智能阶段”,时间为6-10个月,五项工作内容,十八个管理体系600多项子目标,即:

  ①强化工作流程逻辑合规性信息化实现;

  ②强化工作操作页面向自动智能方向发展,简化员工操作内容与方法,强化规避工作错误性操作;

  ③强化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研究与信息化应用实现;

  ④强化完善企业管控标准与信息化系统集成,实现智能对标分析;

  ⑤强化各个专业管理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统计分析与决策智能化。

  5、智能管理阶段

  智能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工作最高境界,当所有基础工作按专业类型与工作流程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化的“仿真虚拟”,就具备了数据自动分类归集与分布计算的基础,具备了在各个工作点及工作流程中产生的实际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自动对比和差异分析,建立改变结果与标准差异的信息化管控方法,就是智能化管理的形成。此阶段也称“优化完善阶段”,完成此阶段工作,企业就步入了“全维职能数字化、智能智慧管理时代”。时间为6-10个月:五项工作内容,十八个管理体系600多项子目标,即:

  ①管理工作流程优化;

  ②管理系统程序优化;

  ③数据存储与使用优化;

  ④网络硬件使用优化;

  ⑤在各系统内实现智能化管控。



六.“全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理论下国内外同类研究技术对比



  1、从理论思想与方法体现上的比较

  “全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所体现的是企业“全维职能柔性、仿真虚拟、智能精益化”管理思想,是涵盖了企业所有管理职能、所有基础工作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全新理论与方法,实现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完全融合,彻底实现了企业所有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内容的“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协调”科学管理问题,改变了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全面实现“物流、业务流、资金流、工作流、工艺流、价值流”等混成信息流的全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传统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以MRPII管理思想为指导,在财务电算化基础上,以生产计划为前提、围绕物料转化组织按需按时生产的流程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实现交易结算管理,严重脱离了企业实际以专业化职能分工进行工作和管理的本质。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无法整体实现企业一体化信息集成和广泛使用。只是为了某个企业专项管理要求而局部进行设计与应用,比如,财务科目、凭证、帐薄与报表管理的电算化;生产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的MRP、物流生产流程管理的MRPII、EMS、物料交易管理的等;再如,产品备料清单管理的BOM、产品基础数据管理的PDM、工艺辅助设计的CCPA、产品生命周期的PLM等等。

  2、从企业管理职能匹配与软件结构体现专业化管理上的比较

  “全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了系统结构与企业实际管理职能结构完全对应匹配,在“基础工作管理信息化,信息工作管理基础化”的思想指导下,完全实现了各个工作岗位专业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所有事务各个工作点的共性化基础工作管理本质,使得跨部门工作流程无间隙,职能分工管理更专业,实现了企业所有经营分析报表数据来源于一线,各种数据结构清晰,信息实时,准确无误,得到充分集成与共享,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极大提高。

  市场上传统的管理软件都是以财务账务处理业务为中心,向物流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扩展的结构,根本无法体现企业专业化职能分工与集体协作的管理思想,不利于企业整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3、从解决的企业实际管理问题比较

  “全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是基于精益管理、敏捷制造和并行工程的思想,采用面向企业管理基础和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柔性仿真虚拟、精益智能化管理”,实现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业务运营流程和各专业职能岗位的工作内容全面集成,使工作内容全面专业精细化,工作流程全面渠道化,企业的日常工作与管理活动完全依附于该集成系统,实现了系统应用与实际工作合而为一的同步管理,极大地减少了管理盲区和人工工作流程,规避了工作错误的操作,杜绝了不合格工作流向,监控了每个工作事项作业方法,实现了错误责任的反向追溯,大大增强了各级员工的工作执行力度和效果,真正实现MRPII、ERP、JIT、EMS、TQC等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

  国内外知名的管理软件不是基于企业组织治理结构进行整体资源整合,而是业务数据的二次汇总,提供汇总信息的共享阅览平台,没有真正解决企业资源与经营管理的有效集成。

  4、从计算机技术方法实现上的比较

  “全职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信息集成系统”理论方法与软件技术实现,完全属方策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发,是面向企业所有管理职能岗位的基础工作进行架构与开发,实现企业多向物流与管理业务过程管理的集成,实现数据智能采集与共享,实现数据自动对应科目进行分类统计、对标分析与决策。该企业管理信息化理论方法与软件开发技术完全自主研发原创与积累,保证各专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关系清晰,可随时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更深度的开发与广泛集成,具备无限的专业化管理扩展性和适应企业产业链快速发展新需求的灵活性。

  国内外知名的管理软件是财务+进销存的软件,是面向财务的交易管理平台,大多数是以人工统计结果数据为基础,尽管其盖含企业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管理内容,但只是宏观概念,具体专业化事项管理严重缺乏,其反映的只是物料流转过程中的主体交易数据。

  5、从软件的实际应用中比较

  传统信息化理论形成软件有如下弊端

  ①缺乏整体性、专业化管理,实现管理事务单一、死板、容滑性差。

  ②信息资源重置严重,工作流程与工作量无形加大。

  ③软件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不适应现实管理要求,绝大多数软件系统的升级是由此引起,原因是MRPII理论方法都是结果式笼统概念,没有具体实现方法与步骤,而计算机程序员又对管理本质方法无法理解,过多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虚假概念,忽略了管理事务专业流程方法。

  ④软件事务管理流程不能正确科学、专业地反映事务的客观规律,加大了现实工作量与流程,尤其是跨专业跨部门的流程是影响企业业务管理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比如BOM的管理双重性,一是产品设计的技术责任,一是生产计划的使用责任,传统的MRPII 和ERP管理思想与软件方法,重置对同一事务管理,加长了管理流程,增加了工作岗位,加大了人工管理成本。

  ⑤信息孤岛严重,管理职能重置严重,统计数据误差大且结构不清,部门本位主义严重,造成工作不协调与不和谐。

  全维职能数字化管理新理论方法形成的管理软件与应用,完全规避了传统管理软件方法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具备以下优越性

  ①专业整体性;

  ②操作应用性,每个员工,每个工作岗位都在使用;

  ③普及性 企业全员参与;

  ④管理全维性,即管理三重性,专业性、职能性(计划、组织、执行)、一人多能和一能多用性;

  ⑤信息简洁性,公共信息资源唯一性;

  ⑥事务流程全面标准电子渠道化、工作流程化,实现了跨专业跨部门所有事务流程的无间隙管理控制,只有全职能整体化信息集成才能真正意义上简化管理流程。